网红“Lin张林超”等微博直播间被指长期发布违法医美广告_新消息

来源: 中国质量新闻网2023-06-26 00:04:47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记者 庞鹤 曹吉根) 鼓吹“无痛”“微创”“见效快”,对风险、后遗症却避而不谈;以所谓名医名师、诊疗前后对比图为医美效果背书,引诱消费者“入坑”;将容貌不佳与“低能”“懒惰”等进行不当关联……这是法律明确禁止的医美营销宣传行为。近日,有消费者向中国质量新闻网反映,坐拥成百上千万粉丝的网红“Lin张林超”和土豆Fancy,在她们的微博直播间长期发布上述涉嫌违法医美广告。


(资料图片)

产品宣传话术频频触碰法律“红线”

记者调查发现,今年4月,“Lin张林超”微博直播间连续进行的两场医美直播中,涉嫌承诺疗效、无副作用等违规宣传密集出现。

主播在推销“高端水光”项目时宣称:“你连续每个月去打一针,连打三个月,可以让你维持15个月不用打水光,你的皮肤依然是QQ弹弹的、嫩嫩的”。《医疗广告管理办法》规定,医疗广告的表现形式不得涉及保证治愈或者隐含保证治愈;宣传治愈率、有效率等诊疗效果。

《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广告法》等明确规定,医疗广告不得做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不能用患者形象作证明,不能用医生代言。而“Lin张林超”在上海铂曼医疗美容机构开设直播时,以医生身份出镜的王某姬称“我们自己如果敢使用,肯定是安全的,而且我们会有预期值,所有的不良反应我们会去把控,在这个基础上,你要认可医生的技术”。这次直播中,王某姬还拉出自己“操刀”的患者进行诊疗效果证明。

制造“容貌焦虑”是《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中重点打击的情形之一。而为推销产品,“Lin张林超”直播间的主播公然对女性容貌评头论足:“作为一个男生,前一个人我不喜欢,但我是一个颜狗,她打完之后我就喜欢了,我很现实”。

无独有偶,今年6月,土豆Fancy在直播过程中,多次用极尽夸张的话术推销医美产品:“做了‘针剂卡’里的项目可以平掉眼部的沟沟壑壑,可以维持半年左右”“大白卡就是一个全能的、多方位的、综合的抗衰”“这是瘦脸的‘天花板’,打完既维持的久,又能补水”。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俊丽表示,“Lin张林超”和土豆Fancy直播期间的一些宣传已违反《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广告法》等。

违规宣传行为早有“前科”

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这两位网红博主去年就开始在违法边缘游走。

资料显示,2022年11月“Lin张林超”在直播推销“总有一个你用的上3.0”“针对问题组合卡3.0”“超胶原水光卡3.0至尊版”等医美项目时频繁使用夸张或绝对化用语:“做完某立某竿某见影”“祛斑美白帮大家做到这个组合里绝对的yyds的强强联手”“这个用完,我人格担保,消炎祛痘、抗衰隐形毛孔,一站式搞定……你皮肤不好我不姓张”。

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22年8月,有消费者投诉土豆fancy微博直播间销售的“美肤小白卡3.0”虚假宣传美容院开店时间,拒不退款;同年10月,有用户反映“Lin张林超”微博直播间销售的“小抗衰卡2.0”虚假宣传,不履行服务承诺。

图片截取自黑猫投诉平台

另据信用中国,“Lin张林超”的关联公司杭州高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23年1月被杭州市高新区(滨江)市场监管局开出6万元罚单,违法问题涉及在产品直播广告中,主播用自己术前术后做对比,为手术效果证明;在直播广告中出现了注射熊猫针,注射美白水光针等诊疗技术名称等。

平台方应加强日常监管

近年来,“颜值经济”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医美机构开始与网红合作,利用网红的影响力来引流获客。

业内人士透露,当下有些网红在没有查验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核实广告内容的前提下,就对医疗产品效果和安全性进行保证,在公共领域大力推荐。

《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规定,发布医疗广告应当在发布前由广告审查机关对广告内容进行审查,未经审查,不得发布。

就广告审查问题等,记者向“Lin张林超”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时,对方未回复。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医疗美容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安全,其广告宣传应有严格的审批程序,主播不能随便通过互联网推销医美产品和服务。医疗机构要有相应的行政许可,获取相应的资质,才能开展相应的医疗服务。“平台方应尽到监管义务,对开展医美宣传服务的账号或网红要加强资质审核,要加大日常监管力度,一旦发现平台上的账号或网红存在违法违规问题要采取技术措施。对不能判定的问题,平台方要向相关监管部门报告,请求监管部门做相关调查处理。”

形成监管合力更出监管成效

事实上,如今十分便捷的医美服务并不像宣传的那般美好,医美机构和从业者“鱼龙混杂”,消费风险和陷阱暗藏。消费者跟着网红“种草”医美要小心谨慎。

2021年7月,网红小冉在杭州华颜医疗美容机构进行吸脂填充手术,因全身感染造成多器官衰竭,抢救无效死亡。据北京商报报道,网红土豆fancy就曾多次带货该医美机构。

图片截取自北京商报相关报道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2015年至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收到的医美行业投诉量增长近14倍。涉及的问题包括医疗产品渠道不明,部分医美机构使用假货、水货针剂以及山寨设备等。

当前,医美行业套路多、乱象多、纠纷多等问题比较突出,迫切需要有关部门为其“整整容”。

2023年5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着重强调跨部门综合监管,从登记管理、资质审核、“证”“照”信息共享、通报会商、联合抽查检查、协同监管、行刑衔接等多个维度同时发力。

“医美行业确实存在很多严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陈音江表示,整治医美乱象,有关部门要形成监管合力,各自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联合对医美违法违规问题进行查处,这样有利于问题更好的解决。“监管部门联合执法,容易形成合力,容易产生震慑,也容易产生监管效果。”

刘俊丽表示,《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规定了美容机构的准入标准、相关从业人员所需要的资质水平。相关的医美机构与从业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医疗美容技术操作规程。相关的行业协会也应发挥监督功能,积极协助相关部门带动规范医疗美容服务行为,加强行业自律工作。同时,消费者在接受医疗美容服务之前,应严格考察所选取的医美机构、了解从业人员的资质水平,避免自身利益受损。

关键词:

责任编辑:sdnew003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