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时的《奥本海默》怎么看?注意彩色与黑白双线视角

来源: 扬子晚报2023-09-01 08:00:57
  

由好莱坞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自编自导的电影《奥本海默》8月30日在中国内地影院上映了,虽然是工作日上映,而且片长长达3小时!但票房尚佳,两天票房近7000万元,豆瓣评分8.8。

影片讲述“原子弹之父” 罗伯特·奥本海默的故事,但重心并不是奥本海默领衔制造原子弹的过程,而是展现原子弹爆炸之后,给奥本海默带来的道德焦虑和政治迫害。


(资料图片)

影片改编自凯·伯德(Kai Bird)和马丁·J.舍温(Martin J.Sherwin)撰写的《美国普罗米修斯:罗伯特·奥本海默的胜利与悲剧》,传记英译本2006年首次出版,获普利策传记类奖,2009年中译本首版。

三小时的片长,时空借用彩色与黑白色场景做分割,大量人物名称,以及密密匝匝的台词,还有大量衍生的背景知识,信息量爆炸,使得这部电影带有鲜明的、迷宫般的艺术特征。

故事开始于1954年关于奥本海默的一次内部听证会,即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来判定奥本海默是否还具备继续参与核工作的“安全资格”。这次会议的时代背景,是美国1950年代由于和苏联冷战,在国内“麦卡锡主义”的影响下,对大量关键岗位的核心人员展开了迫害式的“政治调查”,而造成了很多不公的结果。

这一部分的视角是奥本海默自己,在影片中被设定为彩色的,这一部分有一个小标题叫“裂变”(Fission),即制造原子弹的基本原理。

有影迷表示,这暗示了奥本海默的一生成就和他的人生经历,如同核裂变一样,是不断冲撞的一种链式反应,直至核爆式的毁灭。

随即,影片又展现出了黑白画面的另一处场景,小标题叫“聚变”(Fusion)。据了解,核聚变是制造氢弹的基本原理。美国于1950年代初试爆氢弹成功,可以看作是获得了比原子弹更为强大的武器。

黑白场景的主角,是美国原子能协会主席刘易斯·斯特劳斯。剧情中他正在参加1959年的另一场听证会,以决定他是否能升入议会,走上自己的人生巅峰。但他的嫉贤妒能,在1954年听证会中对奥本海默的刻意迫害,使他的升官梦想最终破灭了。

这样两条线不断交织,大量复杂的背景文本,包含了众多历史学、物理学、社会学、精神分析的内容,并带出大量历史人物,都是好莱坞著名演员客串,虽然人物众多,台词密集,但是可看性很强。

一部好的人物传记电影,一般都包含三种要素:一是人物的性格魅力;二是人物在跟外部世界的冲突中展现出来的韧性和英雄主义壮举;三是人物命运的复杂性。这三点,《奥本海默》不但都做到了,更有了创造性的发挥。

记者看到,两天上映以来,不少影迷和历史学爱好者已经扒拉出不少历史细节发现,奥本海默与很多曾出现在教科书上的人物都有渊源。

比如,物理学大师杨振宁是奥本海默的学生,现代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是奥本海默的同学和同事,赫赫大名的爱因斯坦,更是兼具了奥本海默同事和好友的“双重身份”。

奥本海默与爱因斯坦、杨振宁的交集,始于他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教之时。

先说爱因斯坦,1933年爱因斯坦逃离德国后,一直是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教员,15年后,也就是1948年,奥本海默应邀担任该研究院院长,与爱因斯坦成为了同事。

在影片中,也有不少奥本海默与爱因斯坦的戏份,两人可以用“相爱相杀”来形容:

一方面,两人虽然都从事量子力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却秉持着不同的研究观,时常争论不休,彼此难以说服;

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好朋友,当美国政府怀疑奥本海默时,爱因斯坦曾极力阻止奥本海默将自己送上一个不公正的法庭,结果没能成功。奥本海默走上了那场被“设计好”的审判,并饱受羞辱。

爱因斯坦后来说:“奥本海默的问题在于,他爱的事物——美国政府——并不爱他。”

也是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奥本海默看到了正在和李政道一起散步的杨振宁。

1945年杨振宁获穆藕初奖学金,赴美留学,后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9年夏天,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

那时,同样酷爱物理的李政道还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助理研究员和讲师,后来杨振宁给院长奥本海默写信,希望他邀请李政道来研究所。

奥本海默同意了这个请求,1951年,李政道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任教,与杨振宁关系也密切起来,之后,两个极端聪明的人时常聚在一起探讨问题,得到了奥本海默的高度评价。

奥本海默曾说过,平生最想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振宁与李政道并肩走在普林斯顿的草坪上。只可惜,这个愿望最终没有实现。

奥本海默与冯.诺依曼的缘分始于1926年的哥廷根大学。

彼时,冯.诺依曼担任的是戴维·希尔伯特的助教,奥本海默正跟随“量子力学”术语创始人马克斯·玻恩从事研究,谁都未曾想到,多年后两人会合作进行原子弹的研发,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巨变。

1942年,38岁的奥本海默开始主持研发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

1943年,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在新墨西哥州沙漠建立,冯·诺依曼、费米、玻尔、费曼等众多著名科学家被招募进来,参与研发工作。

冯·诺依曼这位“最强大脑”在中央实验室中可是身居要职。据记载,他对原子弹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一个引发核燃料爆炸的内爆方法,将研制出原子弹的时间缩短了大约一年。可以说,没有冯·诺依曼,整个世界史都会被改写。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李海慧

关键词:

责任编辑:sdnew003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