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不相信眼泪,郑州也是

来源: 顶端新闻2023-06-26 08:04:11
  

绿皮火车哐当着北上,穿透浓密夜色后驶入一片平原。窗外是大片大片的玉米地,悠远的仿佛没有边际。

到郑州下车,天已微凉,找地摊买件外衣,3分钟的路程,摩的司机要了20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那是我第一次来郑州。

毕业后,为找工作辗转多个城市,从南到北,从北到南,最终又回到了郑州。许多年间,我时常会想起那片玉米地和那20块钱。

如今,又是一年毕业季,又到了无数毕业生选择城市、找工作的时候。

郑州是座大学生之城,每年有数十万毕业生走出象牙塔。他们所奔赴的市井街市,人来人往,迷离梦幻,离开需要勇气,留下也需要赌上青春和梦想。

每一个平常的日子,太阳离开地平线,有人到来,有人离去。就像北上广不相信眼泪,郑州也是!

.01.

周一到周五面试,周六周日发简历,等待下一个面试机会……

这样的日子持续十几天后,沈飞求职前高涨的信心已如泄气的皮球一般,迅速干瘪了下去。

作为省内一所不错大学的应届毕业生,沈飞一开始的目标是一份体制内的工作,就算不在体制内,至少也要五险一金。

但现实很快给他上了一课。体制内的岗位,学历至少名校研究生起步,五险一金的工作不是没有,但很少。

“每过一天,预期就会更低一些。”

过去几年,每年都被称为“史上最难毕业季”,但直到自己亲历,沈飞才对“难”有了真实的体感。

2022年,中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冲破千万,而和沈飞一起驶入求职河流的2023届高校毕业生,更是达到1158万,又破了新纪录。

在郑州这个二线城市,找到理想工作的难度似乎还要更大一些。

在辗转多个高低档写字楼后,沈飞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自我怀疑,同时他也开始明白了网上那句调侃:

这地方,孙悟空来了都得打二百个电话才能出来!

在网上,郑州被无数求职者冠上“销售之都”的称号,意思是在求职时,看到的岗位除了销售还是销售。

郑州本地大学毕业,考研考编考公全面溃败又重回求职市场的邱璐,对此深也有同感。

她在网上搜索职位的时候,看到的大部分都是销售岗位。另外,在她的求职和工作经历中,她发现不管是什么岗位,都带点销售的性质。

除了遍地销售,郑州的很多工作大多是单休,好一些的是单双轮休,而且开始五险一金缴纳日期也不确定。

“大多是入职半年或一年后缴五险,还没有一金。”

被现实捶打后,沈飞相信了师兄的那句话:在郑州,只要有“双休+五险一金”的条件,那就是神仙工作,不管工资几何。

在问答平台上,有网友甚至掷重提出,难道郑州的公司只有单休制吗?

而在那些关于郑州的求职分享帖子中,标题中写着“双休+五险一金”的帖子,往往有着更高的阅读量。

王小波曾在《黄金时代》里,描摹了一个“有好多奢望”的二十一岁,“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然而,“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曾经信心满满的沈飞,在郑州这个炎热的夏季,重复了N次“投简历——面试——被拒”的过程后。他逐渐丧失了表达欲,不爱见人,朋友圈也变成了一条直线。

.02.

河南是高考大省,但很少有人知道,郑州是全国第二大的大学城,在校大学生超过百万。

在郑州,几乎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在校大学生。

2023年,河南高校毕业生达87万人,这其中,郑州市域的毕业生人数就占了差不多一半。

但走出象牙塔的年轻人,无论是想留在郑州,还是决计离开,很多时候往往都是身难由己。

求职无望的那段时间里,邱璐经常坐车经过一个路口。

每天早上,大量揽活的工人在此聚集,像被摆上货架的商品,等待着雇主的挑选。被选中的,带着工具就跟着雇主走了。没有选中的,只能黯然退下,等待下一个雇主的到来。

每每此时,邱璐都会想起《平凡的世界》里,孙小平在黄原城的黄河桥边揽活的场景,与他一起的那一批人,为了生活和生计在桥边守候、徘徊、付出与重复。

本质上,路口揽活的工人们,以及小说里的孙小平们,与邱璐们并没有太大差别,大家只不过都是为了生活。

河南一所双非二本教育专业毕业的大乔,几年来职场摸爬滚打最大的感触是“百无一用是书生”。

有时候,他不是不想“脱掉长衫”,而是不敢。父母都是农民,为了供他上大学几乎倾尽所有。

有一次,大乔在路边看到一个烤香肠摊子,上面写着“你考清华他考北大我烤香肠”,觉得有意思,随手拍下发了个朋友圈。

没到想一会的功夫就炸了,几个要好的朋友纷纷问在哪出摊,要来吃白食,吓得他赶紧仅自己可见了。

虽然在郑州的工作并不顺利,换了好几个小公司,收入不高,也谈不上未来。但拼命留在省城,不仅是为了保住自己最后的体面,也是为了留住父母唯一的骄傲与念想。

前几天,大乔看新闻说,有个北漂大叔二十年含辛茹苦供养儿子上大学。结果,儿子毕业后和父亲成了同事,一样当起了快递员。

看到两代快递人,再想想网上那些两代石油人,三代烟草人,四代税务人……大乔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酸楚。

他随手转发了北漂大叔的新闻,并配了一句话“有人历尽千辛万苦去罗马,有人就生活在罗马的教廷里面。”

但很快,他又删掉了这条朋友圈。

大学舍友微信上问,要不要一起考编上岸,大乔回复:岸留给你们吧,我只想曳尾于泥涂。

就像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写的那样,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他不能同时去涉足。

.03.

生于泥泞,始向阳光。

在年轻的求职者眼中,关于郑州的“槽点”不算少。

比如工作岗位单一,大多是销售和主播,不稳定,前景不明。

工资低,消费高。工资普遍三四千元,每月光房租和吃饭就已花掉大半,要想在郑州买房真正留下来,很难。

还有单休、轮休是常态,繁忙的日常一点点耗尽着新“打工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相比每年庞大的毕业生数量,郑州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也有限。

在郑州,多数的工作机会出自餐饮、酒店、新媒体以及房屋中介等行业,金融、电子、计算机等“高薪”产业,除了几个外来明星企业外,鲜有大型企业,企业根基相对摇摆,机会有限。

天越来越热,每次面试完回到出租屋,沈飞习惯一头倒在床上,“回血”半小时。

有些岗位,他并不喜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能最终毫无意义,“但是不把这些时间填满,就要被焦虑的情绪淹没”。

人在这样的焦虑中,会有想躺平的念头。但也只是想想,真的躺下去很难。父母、亲戚时不时关切的询问,他也想用好工作来证明自己。

但大家都一样,同学们基本也没有什么好工作,大部分人投身进了国考或公考的新河流。

.04.

沈飞们可能还不太明白,郑州的这些“槽点”并非只有郑州才有,去附近的西安、武汉、长沙等城市看看,年轻的求职者们同样在诉说着类似的“遭遇”。

事实上,作为一亿河南人的省会,郑州始终是大多数河南人值得选择并留下的城市。

比沈飞早几年走出校园的韩业,曾在毕业那年,只身远赴杭州。

本以为是新生活的开始,却没预料到现实的骨感。“在杭州四年,身心疲惫,也没攒到钱。”

曾经喊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来,后来才发现“西湖的水我的泪,卷不动就早点退”。

再次回到郑州,韩业有种说不出的亲切和释怀。

他的爷爷是豫北农民,一辈子侍弄几亩薄田。父亲初中没毕业就一头扎进了厨房,直到韩业大二那年,才在老家县城里买了一套房。

爷爷一辈子固守农村,父亲把一家人带到了县城。到了韩业这代,走出小县城,扎根市里或者省城,就成了他身上背负的家族使命。

回郑州一年,韩业时常下意识对比郑州和杭州。

在杭州,除了关系好的同事,他并不认识几个人,但郑州却有许多同学、朋友。

另外,杭州太匆忙也太大了,四年里,他只去过一次西湖,还是刚到杭州的那天。而上了四年大学的郑州,韩业熟悉这里的很多地方。

更重要的是,郑州有杭州永远也给不了他的东西,那就是归属感。在杭州,韩业只是过客;在郑州,他有能力成为“郑州人”。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选择的产物,就像挑选恋人一样,无论选择那座城市,都意味着在享受它好的一面的同时,也要接纳它不好的一面。

郑州不完美,也谈不上光鲜,没有好的大学、好的产业、好的环境、工资低、房价高,过去几年的疫情和天灾,让很多人损失惨重……

甚至,每一个离开郑州的人,都因为“找不到好工作,挣不到钱”而肆无忌惮地吐槽郑州的不足。

但这座城市,仍然有足够的理由值得大多数人为它留下来。

作为新一线城市,郑州依然是河南最大的、最上得了台面的城市,依然是全村的希望,是大多数河南人最好的归宿。

相比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它少了份内卷,多了份从容;相比宇宙尽头的铁岭和比丁真更美的理塘,它又多了更多让你实现梦想的机会。

在这座城市,韩业已经买房定居,邱璐也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大乔决定转行去大健康行业,沈飞一边接受捶打一边自我疗愈,满怀希望奔向下一个机会。

大家都明白,生活并没有退路,能让人真正从容的不是安逸的生活,而是银行卡里真真切切的余额。

对于很多人来说,理想必须面对现实,在无数次的失望中,再次抬起头来,坚定信念,走自己的路,拼自己的未来。

北上广不相信眼泪,郑州同样如此!

关键词:

责任编辑:sdnew003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