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今天来的目的是什么?”这是苏玉琴对我们“重走中国西北角”昌吉小分队说的第一句话。
已经为志愿服务奔波了42年的苏玉琴雷厉风行,在接受采访之前还在用手机安排工作、处理事务,似乎没有什么可以休息的时间,她希望将自己的时间用于有意义的、帮助他人的事情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图为采访前还在沟通工作的苏玉琴王心怡/摄
做志愿的开始:在病房里唱歌
苏玉琴自幼接受的教育就是要懂得感恩,无私奉献。“因为我们家是一个军人世家,在军队里面长大的孩子和其他地方的孩子还是有区别的,父母管教的比较严,家教也比较严格。”
1957年出生的苏玉琴在她八九岁的时候,家里当时遇到了困难,接受过别人的帮助,在这件事的影响下她萌生了长大以后回馈社会的想法,“那个时候我就在心里面默默地想,以后我如果要是有能力了,我也会帮助他人。”
可惜天不遂人愿,命运常常不能按照自己规划的轨迹进行。在苏玉琴23岁的时候,因为一场意外,她患上了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血小板无力症。她与其他人一样不甘心就这样放弃,于是在房间里将自己关了三天之后,她决定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当第三天的时候,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的时候,觉得活着真好,就想着既然还活着就要做一些事情,不能就这样度过自己的余生,哪怕是活一天活一个小时也要活得精彩、充实一点。”
现在窗外的阳光依旧灿烂,正如她的生命。
上世纪80年代的病房都是大房间,一般住12个到18个人。苏玉琴住进病房时,她发现周围的病友每天都是以泪洗面,“我在想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因为我从小喜欢唱歌跳舞,当我一边打着吊针治疗,哼上歌的时候,我觉得房间里面是很安静的。”
苏玉琴一开始还是小声哼歌,后来就放开声音唱,唱完了之后,那些小朋友们就围过来坐到她床边,她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唱儿歌、一起跳舞,就这样,歌声舞蹈带来了笑容,欢声笑语带给人们希望,“我觉得他们笑的是那么灿烂,我就知道我该做什么了。”
2005年,苏玉琴去了上海瑞金医院,那天刚好是白血病的一个活动日,她那时候还拄着拐。她在走廊里面走的时候听到了歌声,于是顺着歌声走过去,“爱音乐的人是会不约而同地融合在一起的。”当时的门还是木制的,一推开就会发出了“滋儿”的响声,听到异响之后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看向她,当她唱了一首歌之后,就与大家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了。
通过和他们的交流,苏玉琴了解到志愿组织的成立需要找当地的红十字会,但是在那之前,苏玉琴在2004年已经是昌吉州红十字会的会员,并且和昌吉州红十字会签订了捐献眼角膜的协议,决定在她去世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捐献给他人。她回到昌吉后,这颗想给病人们一个家、一个爱的港湾的种子就种了下去。
一个人、一群人再到一座城
图为满墙的苏玉琴志愿服务队的介绍和所获得的奖项王心怡/摄
苏玉琴做志愿服务是从为那些起不了床的病友们打一碗饭或者是打一壶水开始的。这种时候,病友们总是感激而不好意思:“谢谢你,你也是病人,你还在关心我们。”她十分满足。
于是,她开始了“相约星期四,讲出你的故事”的活动。每个星期苏玉琴都会给大家讲这一周发生的故事,或者是身边的故事,为大家带来积极的力量。一开始只有她一个人,后来她同病房的年轻女孩子们和她一起,开始串病房、讲故事、讲笑话。
“我的网名就叫知心姐姐。”从决定做志愿起,苏玉琴就开始当起了“知心姐姐”,跟病人们在电话中交流,认识了最开始一起奋斗的8个病友,并成立了“抗癌乐园”。成立抗癌乐园的时候,因为苏玉琴喜欢唱歌,她本身也在老年活动中心,她就带了一支乐队到了成立仪式的现场,乐队的合唱让现场特别热闹。
但是,那个时候的人们并不了解癌症,对于癌症患者避之不及,“不光是自己去抗癌,还要把抗癌知识要宣传下去。”苏玉琴就为他们做宣传、科普,最后是心理疏导和健康指导,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使大家逐渐接纳癌症患者,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队伍。
在这个队伍的基础上,受了父亲是退役军人的影响,苏玉琴成立的第一支志愿服务队是老兵志愿服务队,最先做的志愿服务是帮助军人家庭管理孩子。在暑假和寒假期间,苏玉琴的“家庭幼儿园”就开始负责孩子们的学习。
2006年她成立了抗癌乐园以后,女性成员增加比较多,她就将其服务队名称改成了“生命之光兵妈妈志愿服务队”,延续至今已经18年了。
志愿服务队从2005年只有8个人,逐渐发展为258人,又达到了1100人,在这1100人的基础上整合了各社区的人力资源,截止到2023年7月已经达到13000人。服务队现在有10个品牌,每年参与的人数超过上万人,活动达200多场。
“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我们这个组织既有党支部又有妇联。党的力量是强大的,只要发挥好每个党员的积极性和作用,就没有什么难的问题。”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各级党委、政府、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加入了她们的团队。
“我奉献了,我快乐了”
图为苏玉琴志愿服务工作站“微心愿”的活动王心怡/摄
“一个癌症病人每天出来和别人是不一样的。”苏玉琴常常忙到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回去,什么时候能到家,什么时候能吃到一顿热饭,所以她早晨出门的时候需要把中午要吃的药要带上,每天都会装一罐药。
她说:“这一做,就做了42年,刚一开始是我一个人做,后来是一群人做,现在是一座城在做。”这42年来有太多艰辛与困难,她依然坚定不移,坚守在志愿服务的岗位上。
当志愿者王惠平提起对苏玉琴的印象时,她说:“苏玉琴比较坚强,也很正直,我很敬佩,但是那个人太苦了,一提起她我眼泪就控制不住了。”可苏玉琴并不觉得自己很苦,仍然乐观积极向上。
“当我得了白血病的时候,我觉得很难迈出去这一步,但是当我迈出去第一步的时候,我觉得我已经胜利了一小步,当我迈出去第二步的时候,我是胜利了。”她认为癌症不等于死亡,她希望自己活着,还能带动更多人阳光灿烂地活着,让他们积极向上再回馈社会、为社会去做一些贡献,这就是她的快乐。
提到“如何面对他人不理解”时,她表示并不在意,“不管任何事情,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有赞成你的,也有反对你的,就看你自己去怎么做,怎么去组织,怎么去把一个小小的一个队伍壮大成现在这个规模,我可以自信的跟你们说:‘在昌吉市范围内,我们是属于一个品牌团队,和其他的(组织)是不一样的。’”
苏玉琴组建的品牌团队先后重点帮扶贫困群众2000多人,探访慰问孤寡、残疾、贫困家庭3万多人次,长期助学178人,让38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苏玉琴还多方奔走协调,募集善款168万多元,为昌吉州多个县市偏远牧区捐赠爱心物资价值55万多元,举办文艺演出1600多场次,组织的各类公益志愿活动累计约56万人次受益。
“我奉献了,我快乐了,帮助他人,快乐自己,那么我用自己的微光点亮了更多人的希望,也点亮了更多人回家的路,这就是我的快乐。”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级本科生王心怡、王妍;指导老师王晓红、韩亮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指导老师白如金为昌吉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教师(兰大援疆干部)】
关键词: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