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特色牌 桐庐紧随“千万工程”步伐向和美乡村拓路前行

来源: 钱江晚报2023-08-23 20:50:18
  

潮新闻客户端 娄晓涵 陈明

桐庐乡村秀美风光

之江大地上,乡村价值正在被重新定义。


(相关资料图)

过去20年,一场触及深层本质的乡村革命造就了浙江农村的万千气象。作为浙江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优等生”,素有“中国最美县城”之称的杭州桐庐,始终紧随“千万工程”步伐,从改善农村环境面貌起步,到乡村风貌提升与美丽经济齐头并进,再到打造满足人的更高层次需求的新时代美丽乡村……这份进阶之“美”,逐渐由表及里、形神兼备。

而今,站在深化“千万工程”的新起点上,开始引发新一轮的“乡村思考”:如何推动乡村振兴在更广领域、更深层面、更高水平取得新的突破,桐庐县步履不停,朝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拓路前行。

守住“乡土味”

层层唤醒乡村之美

8月的桐庐,人气如气温一般热火朝天。

在凤川街道翙岗村,寓意祛灾纳福的“喜街”传统延续至今,当山泉水漫出水澳,这条千年古街依旧“活力涌动”;在桐庐江南古村落,深澳茶馆的开张为深澳村百匠艺术街区再添“烟火气”,百年古楼里喝茶听戏,岂不快哉……

守住“乡土味”,保留原汁原味的乡村风貌,是桐庐对“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生动诠释,也是多年美丽乡村建设的题中之义。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于桐庐而言,“美”是它天然的底色。然而,在绿水青山的环境优势下,桐庐乡村依然经历了多轮对“美的唤醒”。

扮靓“外在美”,重塑美丽乡村新风貌。将时间轴拉回2003年,桐庐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抓手,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并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2013年,首届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桐庐召开,桐庐“美丽乡村1.0”建设启动,以项目化持续推进农村道路、农房改造、美丽庭院、污水处理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工程,农村整体面貌逐步焕新,为催生“美丽经济”打下坚实基础。

彰显“特色美”,美丽乡村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多年的美丽乡村建设,桐庐坚持走错位发展、差异发展、特色发展之路,推动形成“处处是风景、村村有特色”的建设格局。

2020年以来,桐庐以连片发展、组团经营的思路,对美丽乡村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性改革,从以往单纯拼“美丽”、拼投入、拼盆景的传统路径中跳出来,重点推进富春山居“黄金左岸”、江南古村落、芦茨慢生活体验区、“两山”农旅融合和西部宜居宜业五大区块,构建“一窗引领、两区示范、九线共美、百村特色、全域美丽”的乡村新格局,致力打造“新时代乡村生活样板地”。

散发“里子美”,提振美丽乡村“精神气”。近年来,桐庐的“特色IP”层出不穷:桐庐富春江诗歌节,打响了桐庐“中国诗歌之乡”的美誉;桐庐山水艺术季,让梅蓉村蹚出“艺术乡村”的新路子;“忆江南·富春山居游”线路,探索桐庐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桐庐深谙其道。今年以来,桐庐县倾力推进全域景区化建设,打造民俗文化体验带、富春江水上诗路共富带、畲乡文化风情带、马术文化产业带、运动文化休闲带、红色文化旅游带。同时,新建省级历史文化重点村1个,市级特色村4个;启动省级未来乡村3个,省级历史文化重点村1个,省级共同富裕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带1条,市级未来乡村共富引领带2条,市级特色村5个,县级美丽经济协同发展示范村15个。

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新图景,正扑面而来。

富春江镇芦茨村青龙坞民宿集群

谱写“致富经”

拓宽“两山”转化通道

你眼中的“桐庐味”是什么?这一问,催生了桐庐“美丽经济”标志性产物——区域公共品牌“桐庐味道”。

不久前,突出优质农产品、时令、特色小吃、土菜及文旅五大类的“桐庐味道”走进上海,开拓与沪苏浙皖“一市三省”在农业领域上的合作,为桐庐农业发展、农民致富打开了新思路。

在桐庐县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人看来,“桐庐味道”不仅是感受美食的味道,还要感受山水的味道、人文的味道、生活的味道,感受“有一种生活,叫桐庐”的魅力。

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在“千万工程”推进过程中,并未就环境抓环境,而是综合运用统筹发展的方式,为农村带来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变革。

推进农村现代化,要牢牢抓住农业产业化的“牛鼻子”。近年来,桐庐聚力龙井茶、蜜梨产业发展,通过建立“一产业一首席一团队”引聘机制,推动22项茶、梨产业政策项目落地。数据显示,今年1—6月,桐庐“蜂茶果药”四大主导产业总产值32.24亿元,同比增长23.76%,农业产业化已然跑出“加速度”。

推进农村现代化,要走文旅深度融合之路。凭借“美”这个核心优势,桐庐将全域旅游作为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起步较早的旅游业,桐庐顺势带动了民宿业的崛起。

2013年以来,桐庐民宿由“从无到有”到“遍地开花”,逐渐形成了以中高端为主、高中低兼具的特色化、差异化民宿发展态势,衍生出江南古村落、芦茨慢生活体验区、莪山戴家山、合村生仙里、横村白云间等精品民宿集聚区。截至目前,桐庐民宿经营户达892家、总床位14986张,民宿集聚村23个,数量居全省前列。

今年“五一”期间,桐庐民宿(农家乐)接待量达到20.13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民宿的兴起不仅提高了乡村旅游的品质和水平,还推动了当地居民就业和创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桐庐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推进农村现代化,要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在旧县街道,“母岭香”桂花品牌逐渐被大众所熟知。眼下,该品牌计划研究推出桂花香水、桂花香薰等文创产品,进一步拓宽产业链;作为杭州亚运会马术比赛所在地,瑶琳镇抢先布局,逐步引入“马术主题乐园”等相关项目,致力在赛后打造马术产业新高地……

产业兴,则乡村兴。一个个特色产业的蓬勃兴起,为乡村发展注入“源头活水”,让乡村振兴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桐庐莪山畲族乡

下好“联动棋”

向着“人的新农村”迈进

在“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之际,浙江提出,在全省选树建成1000个左右景美人和业兴共富示范村,加快探索走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路径。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桐庐给出的解题思路是“找准乡村振兴的后劲所在”。

发展后劲,关键在“人”。近年来,桐庐持续推动“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力争把农村建设成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乡村要振兴,是需要年轻人的,要留住家乡人,引入更多外乡人。”桐庐县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人如是说。

实际上,乡村之美正吸引越来越多心怀“诗和远方”的青年人。如何让这群年轻力量在乡村“施展拳脚”,更好地在乡村落地生根,桐庐正全力探寻未来乡村的更多可能。

让年轻人留得住,发展空间要备足。眼下,桐庐加快打造人才“蓄水池”,以“聚人兴城”战略为指引,推动实行“桐庐工匠”“百名农创客”“千名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加大“土专家”“田秀才”培育力度;深入推进“两进两回”行动,支持青年和乡贤回乡创业兴业。

在江南镇深澳村,“百匠艺术街区”的打造,引入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传统非遗技艺手艺人等群体。让手艺温暖乡村,形成新村民的产业集群,与当地原住民融合共生,深度唤醒千年古村活力。

让年轻人留得住,强村富民是底气。今年以来,桐庐深化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实施新一轮村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规范提升强村公司62家,试点推进9个镇村“农村职业经理人”招聘。今年上半年,桐庐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2.64亿元、经营性收入1.5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2.71%、11.29%。

只要村庄富裕了,回乡的年轻人就有盼头。原本“空心村”现象严重的彰坞村就是一大典型。该村通过拆旧建新、腾出土地资源发展集体经济的方式,成功探索出一套“彰坞模式”。如今,彰坞村还引进了十多位乡贤回村共建共享村庄发展。

让年轻人留得住,城乡联动要紧密。“千万工程”虽面向农村、扎根农村,但它同时也带来了城乡关系的深刻变革。随着杭州学军中学桐庐学校的开工、市一医院桐庐医院项目的落户,桐庐县公共服务与设施配套日趋均衡优质。

“如果某一天,人们在乡村工作和在城市工作没有明显的差异,那么乡村的未来就已到来。”桐庐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的言外之意,即是新时代的乡村建设,应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同频共振”,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坚持以城带乡,全方位探索城乡联动、互促共进的建设机制。

“千万工程”20年,桐庐正生动演绎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有机融合的发展新局。站在新起点,桐庐开足马力再出发。

(图片由桐庐县农业农村局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责任编辑:sdnew003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