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在一线|如何让职工走出“被动创新”怪圈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2023-08-16 14:32:19
  

【创新在一线】

如何让职工走出“被动创新”怪圈(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国


(资料图)

阅读提示

一些企业盲目开展创新活动,让部分职工陷入“被动创新”怪圈,只要做出了对常规工作以外的探索,且只要稍微有一点成效,都会被要求进行深度创新并进行书面汇报总结,这不仅不能改进技术、促进生产,反而给职工增加负担,容易让职工丧失创新创造的热情。

“我对这件工具的改进很小,更谈不上有什么创新发明。”日前,重庆一制造企业的模具维修工人陈亮在改造一维修工具后遇到一点烦心事。陈亮说,他只是给工具的握把加装了延长杆和防滑套,车间的领导不仅要他形成书面文字,给公司报上去,还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改进工具。

据了解,当前,创新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职工科创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在实践中,因企业盲目开展创新活动,让部分职工陷入“被动创新”怪圈,还有一线职工因受自身文化水平、工作分工,缺乏激励机制等因素限制,导致出现专利申报及成果转化难等问题,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提档升级,也让职工的创新热情受挫。

如何打破职工科创“藩篱”,点燃创新激情?既是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职工心中所盼。

职工陷入“被动创新”怪圈

陈亮所在的公司去年给维修工更换了一些维修工具,其中,一件可以适用于多种螺丝规格的扳手,因握把较短,不好操作,陈亮便对其进行了改造。工具改造后,是好用了很多,可后续的事情却让他直呼“赶鸭子上架”。

他坦言,改造工具的出发点是让工作更省力,以前也曾多次改进老工具,从来没有谁让自己用文字的方式,写下改造的背景、原因、实验过程、最终效果,后续改进方案等。“我就是一个维修工人,没有多高的文化水平,哪里写得出来。”陈亮对记者说。

今年以来,该公司要求一线职工大力开展革新工艺、改进工具、创新技术的活动。这些企业一线职工只要做出了对常规工作以外的探索,且只要稍微有一点成效,都会被要求进行深度创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企业的一线职工在岗位上进行技术革新,给企业带来了“甜头”,这也导致部分企业盲目要求职工进行创新活动。

采访中,多名一线职工向记者透露,他们陷入了“被动创新”的怪圈。有一家企业的职工向记者反映,技术研发团队经常到生产一线向他们咨询创新意见,还让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加工一些看起来就不靠谱的工具,称“给一些职工参与高技术含量的创新项目”。“这不仅不能改进技术,促进生产,更给我们正常生产添堵,也让我们丧失了创新创造的热情。”

创新面临多重桎梏

相较于部分职工苦恼的“被动创新”,另一部分有“主动创新”热情的职工却面临着缺乏创新平台、支持力度有限、专利申报和成果转化难等多重桎梏。

中铁建工集团明月湖云上山麓科创基地项目的总工庹万军介绍,近年来,随着建筑工程行业“智慧”程度的提升,一线技术职工或被动或主动融入“智慧工地”建设。由于部分企业、项目部缺乏专利意识和激励机制,让不少职工的创新成果面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局面。

他举例道,该项目今年申报了多个实用新型专利,其中,申报的名为“一种预制式竖向后浇带模板”专利,就是解决施工过程中,特殊地带混凝土浇筑难、质量不好控制的问题,这一问题大多数建筑项目都会遇到,各个工地都有各自的解决办法,但鲜有工地申报了专利。

庹万军坦言,对于建筑项目技术团队来说,第一要务是保障项目安全、如期推进,在推进首要任务的过程中,出现了新发明,一些项目部的态度通常停留在“解决建设任务即可”,对后续申报专利秉持“有固然可喜,没有也无所谓”的观念。

此外,制约职工主动创新积极性的另一关键点在于创新成果转化难。重庆一能源企业的职工李高告诉记者,他已经申请并获得四项国家专利,比较成熟的两项创新成果是“全自动阻车装置”“无钥匙新型门锁”,并得到了相关专业人士认可,但始终没有投入生产。

李高说,这两项成果要孵化还需要相关安全标志,但申请安标程序复杂,不仅需要提供图纸、新设备样品等,还需要组织专家组会诊审查,保守估计各项费用加起来要30多万元。而企业由于经营困难,只能将其暂时搁置。

和李高有类似经历的职工不在少数。不少企业科创人员向记者反映,有些科技成果还锁在文件柜里,很难走出去,长久以往,职工、企业的创新激情都会被磨灭。

要让职工发明家“名利双收”

在中铁建工集团重庆东站2标项目部的BIM与信息化专员段先航看来,让职工发明家“名利双收”,是最能直接激发职工创新激情的方式。

段先航告诉记者,他开发的“群塔自动化计算”程序得到领导、同事的认可,“这让我不仅得到了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还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未来晋升有了更多可能性”。

“要调动职工创新的积极性,关键在于让职工获得的收益和付出成正比。”该集团深汕科技生态园B区项目党支部书记余洋表示,不少职工反映,他们之所以愿意尝试用新方法、新手段解决生产问题,就是因为项目会“按劳”给予奖励,同时,在申报专利、参评奖项时也可以署名。

记者还注意到,近年来,让职工发明家“有名又有利”的呼声不断,各地纷纷在推进职工创新成果上下苦功,例如,重庆市新修订的《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赋予了科技成果完成人更多职务科技成果权属。但是,职工技术创新“出力与获利不对等”状况依然较普遍存在。

为此,有专家建议,当前,应着力完善“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孵化转化服务中心”网上平台,用市场化的手段帮助职工技术创新成果找“婆家”,助推技术工人创新成果按要素参与分配制度的建立完善,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

关键词:

责任编辑:sdnew003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