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朱高祥
位于龙王山的千亩田湿地。潮新闻记者朱高祥/摄
“这里就是安吉小鲵的栖息地了,名叫千亩田湿地。”安吉小鲵保护队队员俞立鹏指着前面。
【资料图】
8月,暑气未散,安吉小鲵保护队队员俞立鹏拿着一把雨伞,身着简单的工装裤便上了山,龙王山上的安吉小鲵是他最大的牵挂。
俞立鹏,人称“小鲵爸爸”,自2006年开始人工培育安吉小鲵,这一结缘就是20多年。因为安吉小鲵的繁殖季在冬季,在每年最寒冷的时候俞立鹏和队员们上山却最为频繁。冬季的千亩田常常被白雪覆盖,他们常常需要徒步走到这里,用手拨开厚厚的积雪,在结了冰的水坑边观察安吉小鲵的繁殖情况。
俞立鹏在冬季野外考察。图据受访者
前一脚深一脚的日子慢慢过去,俞立鹏和队员们一直扎根在大山里,看着自己的“孩子们”——安吉小鲵数量逐渐变多,生存状态持续好转。
安吉小鲵,1992年被发现命名。它稀少而珍贵,最严峻时,野外能监测到的安吉小鲵成体仅200余条,2021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湖州安吉龙王山海拔1300多米处的一片平坦但面积狭小的高山沼泽湿地“千亩田”,就是安吉小鲵珍贵的“家园”。
俞立鹏仍记得第一次在千亩田发现安吉小鲵卵袋时的激动心情,“发现卵袋的时候是在冬季,当时冰天雪地的,在水坑边看到有‘蝌蚪’(安吉小鲵幼体)有卵袋,觉得很神奇。”俞立鹏说每一次发现卵袋,就有当“爸爸”的责任感。
记者上山的这个季节,沿途蝉鸣聒噪,蝴蝶飞舞,已经无法在野外轻易看到安吉小鲵,而在模拟生境池边,小小的、黑黑的,就像一根手指大小的安吉小鲵,趴在泥炭藓上,显得分外可爱。
安吉小鲵。图据受访者
为了繁育安吉小鲵,俞立鹏和队员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没有可以参考的历史资料,保育之路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俞立鹏曾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带回来的卵袋保育出几十条“蝌蚪”,每天都会减少,它们到哪儿去了呢?后来通过不定时地观察,惊奇地发现,安吉小鲵种群之间存在相互捕杀的情况。
后来,在卵孵化成蝌蚪后,工作人员把每条蝌蚪都放在独立的养殖缸内单独培养,才得以解决这一问题。此外,由于对安吉小鲵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了解不多,保育过程中,要用什么水、喂什么食物等,每一个环节科研人员都要经过反复试验。
如今,已经有1000余条放归田野,在那里长大成年。根据每一年的野外监测,安吉小鲵的存活率从20多年前的不足5%提高到现在的70%。
2022年,安吉小鲵护卫队荣获“2020-2021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称号,是我省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集体。
俞立鹏。图据受访者
站在千亩田周边的围栏外,俞立鹏望向远方。“不论气候和环境怎样变化,我们都会尽最大的努力,保护安吉小鲵及其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在这里的生存和发展。”俞立鹏说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