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银行股东重庆市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水投”)在2023年内第四次增持了重庆银行。此次增持后重庆水投的持股比例从7.0133%增加至8.0420%。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股东“真金白银”增持的背后,是重庆银行稳健发展的姿态。作为A+H两地上市的地方法人银行,多年来,重庆银行扎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恪守服务实体经济本源,落实稳住经济大盘系列措施,并不断通过改革释放内生动力,持续发力科技赋能。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重庆银行资产总额已突破7000亿元大关,各项经营指标稳步提升。
经营稳健:资产规模破7000亿元
谈及股东增持的原因,业内人士认为此举体现了股东对公司业绩增长、可持续发展抱有的充分信心。
截至2023年3月31日,重庆银行资产总额达到7091.17亿元,增幅3.56%;客户存款4022.23亿元,较2022年年末增加196.29亿元,增幅5.13%;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3667.10亿元,较2022年年末增长141.37亿元,增幅4.01%。
在盈利方面,重庆银行盈利能力保持稳定。2022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34.65亿元;净利润首次突破50亿元,达51.17亿元,同比增长5.30%。2023年一季度,重庆银行盈利情况稳健增长,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15.44亿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0.54亿元,增幅3.64%;实现营业收入32.34亿元,较2022年同期上升0.49亿元,增幅1.55%。
在资产质量方面,重庆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较2022年年末下降3.10亿元,为45.25亿元;不良贷款率1.24%,较2022年年末下降0.1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34.91%,较2022年年末上升23.72个百分点。
近年来,受利率市场化、监管政策变化等因素影响,银行的盈利方式也迎来新变化。业绩稳健增长的背后离不开银行对资产负债结构的管理和优化。
对重庆银行而言,亦将优化资产负债结构视为经营的重点之一。展望2023年,重庆银行将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管理,动态、综合地平衡好存量、增量、结构、价格、风险、效益几者关系,进一步巩固拓展高质量发展良好态势。
在资产端配置上,重庆银行将着力稳增长、调结构。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紧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积极参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项目共建,聚焦支持一市三省重点项目和重大投资落地见效;二是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度挖掘电子信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医药环保、数字经济等现代产业融资需求;三是落实货币政策导向,继续加大对民营、制造业、普惠小微、绿色金融、科技创新、涉农以及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四是抢抓消费升级扩容契机,大力发展个人自营线上、线下以及信用卡等消费信贷;五是进一步优化与风险导向更相适应的资本配置管理,积极引导对优质客户、轻资本消耗业务的投放,统筹表内外资产结构调整,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六是配套资源保障形成合力,进一步完善产品体系、管理机制、资源配置、绩效考核等配套体系,促进管理与目标的有效协同。
在负债端管理方面,重庆银行将着力降成本、优质量。落实起来将从三方面发力,一是抓负债成本管控。未来将继续通过构建产品、渠道、场景的综合服务业态,持续提升综合性的金融服务能力;同时加强目标管控,常态化做好低成本存款营销,通过更科学合理、更加市场化的内外部定价策略、考核政策进一步引导存款成本持续下行;此外,在市场资金方面的管控会更加强调主动性,在对市场利率科学研判的基础上,合理把握同业批量资金的吸收节奏、期限和规模。二是抓负债稳定性。负债稳定性的提升与业务期限、客户行为都有联系。首先重庆银行需要更好地平衡流动性和效益性的关系,保持合理的期限错配水平;其次,在存款业务上重点提升存款资源挖潜意识和低成本沉淀资金的留存能力;最后要加强储蓄存款的吸收,年底储蓄存款有望实现近半占比。三是抓负债多元化。包括持续拓展存款基础客群和同业负债交易对手,优化负债集中度;加大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碳减排等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和专项金融债券的发行,多渠道吸收资金。
扎根本土:深度融入成渝经济圈
经营数据稳步增长与银行持续支持实体经济密不可分。
作为中国西部和长江上游地区的地方性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重庆银行积极把握重庆以及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借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优势,开拓进取、科学管理、稳健经营,实现了规模、质量、效益的协同发展。
2022年,重庆银行紧跟国家重大战略规划,恪守服务实体经济本源,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深化信贷结构调整,积极向“新基建”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行业投放资源,同时结合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动态调整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压缩退出类行业等重点领域信贷策略,加快压退高杠杆、“僵尸企业”、产能过剩等风险领域客户。
截至2022年年底,重庆银行在服务双城区域上实现了两个“一千亿”,即连续三年每年向双城提供信贷支持超1000亿元;近三年通过直融工具为双城提供资金超1000亿元。
具体来看,重庆银行是从四方面发力,即助力重点产业发展,近三年累计向汽车、电子信息等六大重点产业提供信贷支持超1200亿元;助力重大项目落地,参与江北机场、寸滩港等150余个重大项目融资;助力绿色转型提速,发力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近三年绿色贷款年均增长率近40%,规模超320亿元;助力乡村振兴推进,近三年向农村特色产业、基建等领域提供资金支持600亿元。
进入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被重庆市定为“一号工程”。面对这一重大历史机遇,重庆银行在双城建设中持续寻找机遇,践行金融国企的责任、担当。
接下来,重庆银行将推动“12345”双城建设行动方案落地落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凸显一大优势,即凸显重庆唯一在川设立机构的法人银行优势,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效; 二是强化两个覆盖,推动十大平台、二十大园区金融推介及合作全覆盖;三是聚焦三条主线,聚焦城市、产业、生活品质能级跃升,持续发力通道金融、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绿色金融等领域;四是把握四个关键,落实资金、信息、项目、主体等关键要素,多层次提升服务能力;五是着力五项措施,从目标导向、创新驱动、科技赋能、过程管理、压力约束五个方面强化支撑保障,确保双城建设行动出实效、见真章。
积厚成势:数字化转型未来可期
银行未来的成长性亦被股东所看好。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业迎来迅速变革。能否驭势而行,也被认为是引领银行未来发展的关键。
作为地方金融国企,重庆银行一直顺应数字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重庆银行早已把数字化转型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董事长为组长的数字化创新领导小组,近二十个总行部门协同参与,在战略决心定力和资源管理协同层面始终保持高度稳定。重庆银行在“十四五”战略发展规划中,亦把数字化转型定为三大任务之一,把科技赋能作为三大赋能体系之一,展现出自信的发展战略和清晰的战略路径。
目前,重庆银行已经形成涵盖数字基建、数据治理、数字信贷、数字风控、数字运营的“五线”创新格局。近五年,重庆银行累计研发投产数字化创新应用项目二百多个。
下一阶段,重庆银行将以全方位、深层次、系统性的建设数字银行、智慧银行为目标,力争实现五个提高和转变。
一是提高数字基础设施的自主性和系统化,实现支撑到赋能的转变。重庆银行将持续优化IT架构整体布局,深化敏捷研发运维机制。同时,积极布局前沿技术赛道,服务好全行经营管理效能提升。
二是提高数据要素管理的安全性和资产化,实现资源到资产的转变。通过提升数据基础、数据治理、数据服务三大能力,开展数据资产从盘点、管控到应用的一体化运营模式探索,为全行打造兼具高效流转、安全稳健与共享融合特色的数据供应链生态体系。
三是提高数字信贷体系的创新性和智能化。重庆银行将继续着力推进基于细分产业数字画像的数字信贷产品创新,进一步提升数字信贷智能辅助和量化决策水平,预期在“十四五”期间全面建成覆盖数字信贷全生命周期的运营底座,并形成具有示范性、标准化的中小银行数字化信贷产品创新和客户经营新模式。
四是提高数智产融平台的专业性和敏捷化,实现服务后端向前端的转变。重庆银行将紧跟国家和地区重点产业政策导向,深耕“风铃智评”的“产业慧链”模型应用,将产业化、链条式、区域性综合分析指标以简洁直观的形式植入全行信贷业务与风险管理全流程,构建起能够快速定位指定产业链条上特定客群的融资价值评估体系,助力产业金融发展。
五是提高数字化运营的精准性和一体化,并实现由中心到领域的扩面延伸。以手机银行、微信银行、渝鹰App为核心,打通全域营销管理链路,拓宽生活服务场景,促进运营成效转化,形成基于“数据驱动、渠道协同、智能反馈”的客户运营新范式。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关键词: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