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守护者:跑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

来源: 新京报2023-08-30 09:00:14
  

千年文化根植于时光脉络,足以让一座城市自带光环。

北京,既代表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也是两千多万人口日常生活的家园。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不同时期的文化遗产层层叠叠,共同记录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岁月,也让北京城拥有了独特的古都风韵。

流淌千年的文化,就是城市的根和魂。文化传承,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文化守护者就扮演着接力者的角色。他们修缮文物、破译传统的密码,他们传承古老技艺、演绎京味文化,他们摹画建筑、留住古都风貌……


(相关资料图)

给漆棺“看病”的文物医生何秋菊,花费六年时间,努力让埋藏地下近500年的明代棺椁重见天日。在贴回棺椁漆皮时,她不用省事的现代胶,仍坚持用漆修复,“漆千年不腐,等我们修完了,还能再保千年”。这既是对古代文物负责,也是为未来后世考虑。

▲8月17日,何秋菊正在做漆画碎片的回贴固定工作。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摄

如果说,文物能让我们触手可及地感受历史,那么,现代都市中,底蕴丰厚的京味儿民俗、非凡技艺,这些以人为传承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再次走进今人生活?比如,靠工尺谱及师父的口传心授流传的古乐,还能打动现代都市人吗?

游走北京朝阳门和建国门之间,位于繁华商务区中的智化寺,管、笙、云锣、鼓、笛声交织,绵延了579年的乐曲在寺庙中奏响。智化寺京音乐,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音乐之一,到胡庆学这里,已传到了第27代,并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随着网络直播,无数人有幸能通过手机屏幕聆听“京音乐”的旋律。

无论是具体有形的文物保护,还是依托于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对于文化守护者来说,都并非易事。坚持“历史原真性”的保护利用理念,使用更为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这些都必须依托于文化守护者,甚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守护者。

当然,也有很多人不解,认为传统文化只是现代生活的点缀,我们的生活中是否真的还需要传统文化,有必要投入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吗?而传统文化又有何魅力,值得一代又一代的守护者“为爱发电”?

▲8月16日,尚珩站在长城上。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现实中,很多文化守护者,的确是始于爱好,最终将其变成了专业。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长城专家尚珩,从孩提时代第一次爬长城就产生了浓厚兴趣,无形之中左右了尚珩的选择,让他没有停止探索长城的脚步。

通过留存的遗迹,尚珩不断追索答案,通过读史研究和实地勘探,最终展现在他面前的长城,不再是杀气腾腾,而是数百年前边防战士于长城生活的一幅动人画卷。这幅画最终能够呈现在公众面前,长城保护也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得以成为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事实上,近年来,文博热、博物馆热就间接印证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一旦合适的契机出现,深植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必然被唤醒。而这也让文化守护者,更加感受到了工作的意义。

历经风云变幻、时代更迭,不管是为早已风化的残垣延续生命,还是将带有古老讯息的传统技艺完整地交给子孙后代,探寻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复刻我们每个人的家国记忆,这份使命和责任,都让文化守护者初心不改、步履不停,和时间跑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

撰稿 / 新京报评论员 徐秋颖

编辑 / 王言虎

校对 / 刘越

关键词:

责任编辑:sdnew003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