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近年来,浪潮云从新要素、新产品、新模式三个方面出发,在国内率先推出了数据云 采访对象供图
(相关资料图)
当前,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复苏的新动能、新引擎,已是全球共识和大势所趋。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据要素赋能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各类应用场景,数据资产化已成大势所趋。尤其是《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2522”整体框架布局和国家数据局的成立,数据要素政策红利的接连迭至,为经济发展打开了新格局。
在政策和市场环境日趋完善的大背景下,相关科技企业又当如何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同时紧抓数据要素的市场机遇,像建电网、水网、路网、气网、光网一样,建设遍布全国、覆盖全行业的“数网”呢?
日前,浪潮云总经理颜亮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的数据产业发展是一个量变积累的过程,是隐性的,而相关政策的陆续推出则是显性的。今年以来,我国数据资源体系建设蓬勃发展,数据要素产业生态逐步健全,数据要素流通标准体系逐步建立,数据要素价值的持续释放正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算法、算力和数据,是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三大基石,数据是我国重要的禀赋优势。”
《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我国数据资源规模快速增长,2022年数据产量达8.1ZB,同比增长22.7%,全球占比达10.5%,位居世界第二;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达1.57万亿元,同比增长18%。
从中央把数据增列为生产要素,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并列,到陆续出台一系列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推动数据要素化和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再到组建国家数据局,数据要素成为我国发展数字经济和建设数字中国的强大核心引擎。
颜亮认为,从数据统计上来看,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海量的数据,但是要想让释放数据的价值,提升生产效率,我们将面对两个难题:其一,过去十几年来,没有出现针对数据独立性的“云”,能够满足数据要求市场化的新型基础设施准备还不到位;其二,单纯技术侧人才相对充足的,单纯的业务侧人才也相对成熟,但是融合侧的人才却是极缺。
数据云是以数据为中心的数字城市的基础设施:数据云是在算力基础设施上建立的,面向数据资源的云服务支撑体系,围绕数采、数算、数用和数据安全,构建的数据安全可信流通的新型数据基础设施,支撑数字城市建设。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浪潮云从新要素、新产品、新模式三个方面出发,在国内率先推出了数据云,提供支撑可信数据空间的分布式数据基础设施服务,为“数采-数算-数用-数安”的全生命周期提供了支撑能力。在技术实现重大突破的同时,浪潮云还发布了数据云业务战略——百城千业计划,将通过百亿投入打造联合运营模式,依托数据云联盟持续加大生态合作,计划在十八个月内实现浪潮数据云在100个城市的落地覆盖。在百城千业计划之中,就包括建设的数据云OpsCenter,集中纳管和支撑着全国数据云节点的高效运营,实现数据云架构的统一交付、统一运维。
针对数据云OpsCenter的建设,颜亮表示,上海近期发布了《立足数字经济新赛道推动数据要素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从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标准规范引领、数据品牌打造、数据跨境流通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众多创新性和引领性的意见,不仅为上海数据要素产业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了蓝图,也为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为经济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劲推力。浪潮云在上海建设数据云OpsCenter,与位于济南的OpsCenter共同形成了分布式(济南+上海)+全栈产品+AI技术的新型OpsCenter服务交付体系,为提升新一代数据基础设施的业务服务能力提供了多重保障。
一系列战略布局为浪潮数据云服务交付模式打下坚实基础。此前,浪潮数据云依托数据采集和计算能力打造的虹口城市智脑,围绕一网统管业务、数字赋能底座、数字孪生平台、综合应用场景四大核心业务,建设“3+2+1”的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助力虹口打通政策到居民、居民到企业、社区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令数据要素的价值惠及基层。
据介绍,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浪潮云整合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各部门间分散异构的数据资源,建设长三角数据共享平台成为三省一市大数据归集、共享和应用的“神经中枢”。其次,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浪潮云对长三角地区政府内部多源异构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与治理,横向采集汇聚各部门的数据,纵向打通各级政府共享交换平台,同时实现社会数据的“统采共用”。截至今年6月,长三角数据共享交换累计达8.02亿条。
颜亮表示,从城市智脑到数据无界的过程,就如同打造水网、电网一样,没有水利枢纽、电力枢纽,水电就会无序,甚至是危险的。目前,浪潮云的“数据枢纽”正在崭露头角,已在全国布局了237个数据云节点,并依托数据云OpsCenter实时响应客户的“数采、数算、数用、数安”需求,为客户提供稳定、安全、高效的一站式数字化运营底座。
新民晚报记者 杨硕
关键词: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