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聚焦五大领域442个项目 总投资7975亿元

来源: 金台资讯2023-08-19 04:19:30
  

制图 江蕊松


(资料图)

一座超大城市,如何提高重点片区城市基本功能的品质内涵与发展水平,增强人口和产业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推进重点片区成形起势?近日,《“三个做优做强”重点片区基本功能扩容下沉专项方案》出台。

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围绕加快推动“三个做优做强”24个重点片区基本功能优质均衡、就近满足,结合区域人口规模、结构、布局和产业特点,《专项方案》重点聚焦教育、医疗卫生、文体旅、社区建设服务、交通五个领域提出24条具体措施,梳理442个项目,总投资约7975亿元,加快构建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功能结构,推动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

15分钟社区生活圈

到2025年实现重点片区全覆盖

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文件起草过程中,市发改委会同市级相关部门和各区(市)县深入梳理了重点片区在基本功能优质均衡、就近满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政策需求和项目短板,并充分借鉴上海等国内先发城市关于优化提升基本功能的政策措施和经验做法。

根据发展目标,到2025年,重点片区宜居品质大幅提升,基本实现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就近满足,人才吸引集聚能力明显增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比例达80%,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8.3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实现全覆盖,绿色出行分担率达70%,并建成投运一批显示度高、标志性强、获得感足的重大功能性民生项目,引育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特色化的公共服务品牌资源,实现重点片区人口和产业综合承载能力大幅提高。

五大领域齐发力

加速重点片区成形起势

项目建设既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此次出台的《专项方案》明确提出,科学布局、加快建设一批优质均衡的教育、卫生、文体旅等公共服务设施和高效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

“聚焦区域人口规模、结构、布局和产业特点,适度前瞻性、高标准布局引入重大功能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做优做强城市基本功能,推动公共服务供给与人口承载、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而此举将着力打造一批功能完善、结构合理、辐射周边的示范性片区单元,加快构建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功能结构,推动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

从多措并举建设“家门口的好学校”,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创新文体旅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再到将各类公共服务向社区、向家门口、向居民身边延伸,提升重点片区交通通达性与便利性,引导人口与生产力合理布局……《专项方案》重点聚焦教育、医疗卫生、文体旅、社区建设服务、交通五个领域,梳理形成了五大领域共计442个项目,涉及总投资约7975亿元。

五大领域措施亮点

教育:到2025年新增学位6.9万个

《专项方案》立足重点片区教育资源分布和人口发展情况,围绕优化教育布局增加学位供给、提升学前教育优质普惠水平、推动中小学优质均衡发展、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

其中,包括结合24个重点片区产业结构和功能提升需要,优化完善重点片区基础教育设施布局,保障学位充足供给。到2025年,24个重点片区计划启动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64所,将新增学位6.9万个。补齐学前教育资源短板,加快在优质资源覆盖率较低的重点片区引入名师名园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和办园品质提升。同时,加快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增量扩面”均衡布局优质学校资源,“增师提质”优化配置师资骨干人才,全面提升24个重点片区中小学发展水平。

在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方面,围绕成都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在重点片区布局建设成都国际职教城、四川天府新区职业学校等项目。

医疗:重点片区三级医疗服务全覆盖

在医疗卫生领域,聚焦优化配置重点片区医疗卫生资源,丰富特色健康服务,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提出5个方面具体举措。

在推动城市优质资源下沉方面,推进省市优质医疗资源向重点片区倾斜,引导和支持高水平医疗机构领办一批主要服务重点片区的医疗机构,力争实现三级医疗机构服务范围对重点片区全覆盖。支持部省市属高水平医疗机构在优质医疗资源需求较高的片区开办分院,高水平医疗服务辐射天府中央法务区、交子金融商圈、天府动力源(新都片区)、蓉北枢纽商圈、东安湖活力城、天府文化公园、蓉南新兴产业带、春熙路时尚商圈等。

同时,还将推动区(市)县级公立医疗机构提档升级,健全城市新区医疗卫生体系,提升郊区新城和部分中心城区卫生服务能力,力争到2025年各区(市)县均能为重点片区提供完整的医疗卫生服务。

文体旅:推动重点片区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

从完善公共文体服务网络、布局高水平文体设施、导入优质文体资源,到举办品牌文旅活动、打造高水平体育赛事、探索创新文体服务供给机制等举措,《专项方案》立足重点片区独特文化基因和文体旅优势,明确提出创新文体旅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打造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影响力、辐射力的文旅品牌和高水平专业赛事,有效提升优质文化体育旅游服务的专业化、便利化水平。

其中,包括聚焦重点片区群众文化体育需求和区域建设发展实际,完善“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和“运动成都15分钟健身圈”。新建、改建一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推进“城市阅读美空间”“留灯书屋”等身边图书馆建设,推进体育公园、社区运动角、天府绿道健身新空间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在导入优质文体资源方面,将以成都市文化馆、成都图书馆为中心馆,推动重点片区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建立全民艺术普及基层实践中心和服务点,并搭建重点片区与演艺资源的共享机制,充分发挥以演艺为核心的产业辐射动力,拉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社区建设和服务:实现绿地步行5分钟覆盖率达90%

《专项方案》聚焦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品质化现代社区、推进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打造基层治理共同体,推动社区内涵建设,明确提出各类公共服务向社区、向家门口、向居民身边延伸。

围绕建设品质化现代社区,将降低社区围闭尺度,提升城市通透性与微循环能力。优先支持重点片区内城镇老旧小区和乡村居民街区通过有机更新、风貌打造、基础设施补短板等,改善居民居住品质。提升社区宜居品质,推进社区绿化美化,因地制宜打造社区“金角银边”,加强口袋公园、微绿地建设,并建立多层级社区公园体系和慢行步道体系。

同时,完善家门口服务体系,以满足社区居民美好生活需要。城镇、产业类社区按每百户不少于30平方米的标准,全覆盖配备一站式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推进社区绿道均衡分布,实现公园绿地、广场绿地步行5分钟覆盖率达90%,并探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社区常住人口全覆盖;完善配置新能源停车位和智能快件箱;繁荣发展符合居民家政、休闲、社交、购物等需求的社区商业,构建完善的“基础便民型+品质提升型”社区商业体系。

交通:“内外微”循环提升通达性便利性

在交通领域,《专项方案》提出聚焦提升重点片区交通通达性与便利性,根据区位特点和布局分类,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和经济运行效率,打通对外枢纽“外循环”、轨道交通“内循环”和公共交通“微循环”,引导人口与生产力合理布局。

以开放枢纽为牵引,打通交通“外循环”。推动国际空港经济区做强国际航空枢纽功能,基本形成协同运行、差异发展的“国际枢纽+区域枢纽”两场运行格局,到2025年国际(地区)航线达140条以上,航空年旅客吞吐量达80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达100万吨。

以轨道交通为支撑,构建交通“内循环”。全面完成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初步形成“环+放射”形态、1小时通勤的轨道上的都市圈。通过畅通城市“主动脉”和区域“毛细血管”,高快速路网有效覆盖24个重点片区,区域间便捷互联,支撑高端产业集聚发展。

同时,以公共交通为补充,提升交通“微循环”。推进“轨道+公交+慢行”绿色交通模式,持续提升市民出行体验,到2025年,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分担率达65%,绿色出行分担率达70%以上,推动实现中心城区建成区平均通勤时间下降到35分钟左右。(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杨富)

关键词:

责任编辑:sdnew003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