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世界第一却无法100%国产,3%被国外垄断,突破只在旦夕

来源: 萌尬科技2023-08-14 21:11:42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中国的高铁技术,在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中赢得了国际的赞誉。然而,少有人知道这其中所包含的矛盾:在一方面,我们的高铁组装车组的国产化已经达到了90%以上,但另一方面,一些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仍然依赖于国外。本文将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探讨如何实现中国高铁的完全自主化。


(相关资料图)

论点一:对关键零部件的依赖

中国高铁虽然在组装车组的国产化上达到了90%以上,但与之对应的却是,关键零部件的采购仍旧高度依赖于国外。这些部件的研发和生产不仅要求高度的技术,还要求极高的精度和耐用性,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对高铁的安全运行造成威胁。在这些关键零部件中,高铁轴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还有一些大到精密的数控机床,小到齿轮、转向架,甚至芯片,还有绝缘纸、液压泵和马达等等,这些零部件的国产化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首先,我们来谈谈高铁轴承。这是一个对技术要求极高的零部件,它需要承受极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可以被比喻为“大象踩在火柴盒上”。这种极大的压力,意味着轴承的材料必须具有极高的强度和韧性,而且需要有极高的纯度。此外,轴承的制作还需要精密的制造设备和高度的技术,这些都是中国目前暂时还没有的。目前,我们的轴承依然被日本和德国垄断,虽然我们已经意识到自主研发轴承的重要性,但短时间内很难突破技术难度。

其次,我们来看看钢材。高铁轴承需要高纯度的钢材,而这些钢材我们也没有制造的技术。2018年之前,我们都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300万吨到400万吨的高级钢材。虽然我们已经研发出了高质量的钢材,并且成功出口到国外,但是我们的轴承产业链有很大的缺陷,所以导致这个产业链上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无法连接在一起,这就产生了“回流”现象。也就是说,我们虽然制造出了高质量的钢材,但是无法用在高铁轴承的制造上。

然后是精密的数控机床。无论是制造轴承,还是制造其他的零部件,都需要使用精密的数控机床。但是,这些机床的研发和制造需要高度的技术,这是中国目前还没有的。我们的数控机床主要还是依赖于国外的进口。

接下来是齿轮和转向架。这些零部件虽然看起来很小,但是它们对于高铁的运行至关重要。齿轮的精度直接影响到高铁的行驶平稳性,而转向架的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到高铁的行驶安全。这两种零部件的制造需要精密的设备和高度的技术,而这些都是我们目前还不具备的。

还有芯片。芯片是控制高铁各个系统运行的“大脑”,任何一点故障都可能导致高铁的行驶出现问题。中国在芯片的研发和生产上仍然处于追赶阶段,这也是我们必须依赖国外的原因。

最后是绝缘纸、液压泵和马达。这些零部件对于高铁的运行也是至关重要的。绝缘纸是保护电子设备的重要组件,而液压泵和马达则是高铁的动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零部件的制造同样需要高度的技术和精密的设备,这也是我们必须依赖国外的原因。

总的来说,虽然我们的高铁在车组组装上的国产化率已经非常高,但是在关键零部件上的国产化率却仍然很低。这不仅是技术的问题,也是设备的问题,甚至还是人才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进行努力,才能实现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

论点二:政策推动与产业链问题

政策推动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对于高铁产业来说,面临的主要问题不仅是政策层面的挑战,更是整个产业链条的问题。虽然中国的高铁已经在一些方面实现了技术的自主创新,但是在关键零部件上仍然存在高度的依赖。这样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产业链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政策推动。中国政府对于高铁产业的支持一直非常大,包括资金的投入、政策的扶持以及人才的引进等。但是,这些政策推动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国家在高铁关键技术的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这些资金的效益并没有直接体现在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上。这是因为,尽管政策推动了研发,但是缺乏完善的产业链,研发的成果很难落地。

其次,产业链的问题。中国的高铁产业链存在明显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上下游企业的连接不够紧密。一些上游企业虽然具备了高质量的产品,但是由于与下游企业的连接不够,导致这些产品无法被有效利用。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高质量钢材,虽然已经制造出来,但是无法用在高铁轴承的制造上。其次,企业间的竞争关系处理不当。在产业链中,企业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如何平衡这种关系,实现企业间的健康竞争,是产业链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中国的高铁产业链中,这种关系并没有处理得很好,导致一些企业的竞争过于激烈,影响了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最后,产业链的人才问题。产业链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包括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以及创新人才等。然而,中国的高铁产业链上,这种人才仍然存在缺口。

然后,政策推动与产业链问题的相互影响。政策推动可以促进产业链的发展,而产业链的问题则会限制政策推动的效果。比如,政策对于产业链的推动主要体现在资金投入、技术引进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然而,如果产业链存在问题,这些政策推动就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反过来,产业链的问题也会影响政策推动。比如,如果产业链上存在竞争过于激烈的问题,那么即使政策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也无法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要想解决中国高铁产业的问题,不能只依赖政策推动,更需要解决产业链上的问题。这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来进行考虑,包括提高企业间的合作,平衡企业间的竞争关系,以及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高铁产业的健康发展,让中国的高铁真正走向世界。

论点三:突破国外垄断的决心与进展

在中国高铁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突破国外垄断。尤其是在关键零部件的供应链中,多年以来,中国高铁产业一直被外国企业的专利和技术所限制,这无疑是对中国高铁产业发展的一大阻碍。然而,中国的政府和企业一直在为突破这个难题而努力,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

首先,中国政府对于突破国外垄断问题表现出了坚定的决心。一方面,政府加大了研发投入,通过政府引导基金、科技计划项目等形式,鼓励国内企业进行创新研发,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以期打破外国的技术垄断。另一方面,政府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一批批技术研发人才和生产操作人才,为我国的高铁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企业方面,也在为突破国外垄断付出巨大努力。中国的高铁制造企业,如中国中车、中国北车等,都纷纷设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积极投入到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中。这些企业不仅投入大量的资金,还通过企业内部的改革,提高研发效率,吸引和培养更多的研发人才。同时,这些企业还积极开展国内外的技术交流,引进先进的研发设备和管理经验,加快自我技术水平的提升。

至于进展,中国在突破国外垄断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首先是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如高速轴承、高级钢材等关键零部件,经过多年的研发,国内的一些企业已经实现了自主生产。这些零部件不仅降低了高铁的成本,而且提高了高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再者,我国的高铁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如京沪高铁、沪杭高铁等新建高铁线路,均采用了自主研发的技术,标志着中国高铁技术的成熟。

然而,我们需要认识到,突破国外垄断并非易事。国外的技术垄断不仅体现在技术水平上,更体现在专利、标准等方面。因此,我们在研发技术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于国际专利和标准的研究,寻求从法律和规则上对抗国外的技术垄断。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与国外的技术交流,通过合作研发、技术引进等方式,提升我国高铁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总的来说,中国在突破国外垄断上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坚定信心,加大研发投入,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强化专利和标准的研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我国高铁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论点四:实现高铁完全自主化的挑战

尽管中国的高铁产业已经在突破国外垄断和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要实现高铁的完全自主化,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包括但不限于技术、资金、人才、标准和市场等方面。

首先,技术是实现高铁完全自主化的最大挑战。虽然中国已经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了突破,但在一些最尖端的技术领域,比如超高速运行技术、高度自动化驾驶技术等,我们仍然依赖于国外技术。这些尖端技术的突破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和时间积累,是中国高铁自主化道路上的一大挑战。

其次,资金是推动高铁自主化的另一大挑战。高铁的研发和制造需要巨额的投资,而这些资金大部分来自政府的财政支持。随着国家财政预算的紧张,如何保障高铁研发和制造的资金来源,成为了实现自主化的重要问题。

再者,人才是高铁自主化的关键因素。培养和保持一支高素质的研发团队是非常困难的,这需要良好的工作环境、合理的薪酬体系和长期的人才培养计划。如何吸引和保持优秀的研发人才,是实现高铁自主化的一大挑战。

此外,标准是推动高铁自主化的重要工具。在国际上,高铁技术的标准和规范主要由发达国家制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高铁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因此,我们需要在提升自身技术水平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以提升我国高铁技术的国际影响力。

最后,市场是高铁自主化的重要驱动力。随着中国市场的饱和,如何开拓国际市场,推动我国高铁技术的全球化,成为了实现自主化的重要任务。但是,面对国外的技术垄断和贸易壁垒,如何打开国际市场,是实现高铁自主化的一大挑战。

总的来说,实现高铁的完全自主化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技术、资金、人才、标准和市场等方面付出巨大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有清晰的目标,坚定的决心,以及创新的思维,才能成功实现高铁的完全自主化。

结语:

中国高铁技术的发展是一场漫长而艰难的战斗,从轴承到车轮,从钢材到变流器,我们正在逐步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实现高铁技术的自主化。同时,我们也意识到,面对技术难题,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勇气和决心,更需要细致入微的研究和深入的技术研发。我们有信心,中国的高铁一定能够在未来突破所有的技术难关,实现完全的自主化。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关键词:

责任编辑:sdnew003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