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推出首批省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有新意

来源: 腾讯网2023-08-04 05:00:25
  

前不久,山西省评选出第一批省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入选的10家企业以本土化、个性化、多元化的非遗资源为依托,不断推出互动性强、体验感好的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极大地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资料图)

山西是非遗资源大省,有国家级非遗182项、省级非遗1173项。近年来,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大力开展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建设,让非遗与旅游景区、休闲街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旅游空间充分融合,不断推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探索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径。

丰富研学内容

进入暑期,60岁的定襄面塑省级传承人续爱花一刻也不得闲,一个又一个研学团走进了她的花馍研习社,体验捏花馍的乐趣。续爱花说,太原古县城修复开放后,她就把传习场所从家乡搬过来了。“这里环境好,研学团队也多,越忙越开心。”

现在,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走进太原古县城开展研学活动。作为省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太原古县城目前有29项国家级、省级非遗入驻,每个项目都有独立院落或门面进行产品展示,并开展体验活动。戏曲研学基地工作人员李国栋介绍,基地每天都有专业演员领着游客画脸谱、穿戏服,学习唱、念、做、打等戏曲知识,领略晋剧文化的魅力。

近年来,太原古县城致力于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东街有晋祠桂花元宵、晋阳糍粑等非遗美食展示,南街有正时学堂拓片等非遗体验,西街有根雕博物馆、非遗武术情景剧展播,北街有非遗大院、古建博物馆等,魁星楼前还会定时上演晋剧表演等。

太原古县城相关负责人苏亚伟介绍,非遗丰富了景区的旅游业态和产品,提升了吸引力。目前,太原古县城里有200多人从事与非遗相关的工作。

山西汾阳贾家庄贾街既是美食街,也是集民俗演艺、非遗体验于一体的民俗文化体验地,仅今年6月就接待3000余名中小学生参与木版年画、传统扎染等非遗项目的体验,孩子们在玩中“研”、乐中“学”,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汾阳市西关中学初一学生张星雅说:“在贾家庄的研学活动让我学到很多知识,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让我爱上了传统文化。”

为了让更多的中小学生参加研学活动,贾家庄为汾阳市16所中小学校的470个班发放了非遗研学体验卡。贾家庄学校校长孙俊威介绍:“研学活动架起了非遗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学生在体验中认识、感受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认同感,也让非遗项目到以广泛传习。”

赋能乡村振兴

58岁的李建平是国家级非遗八义窑红绿彩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也是长治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在推动八义窑红绿彩瓷传统技艺发展的同时,带领当地村民共同致富,带动了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

八义窑位于长治市上党区八义镇红绿彩村,20世纪80年代停产歇业。2012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李建平启动了红绿彩瓷器生产项目,并在八义窑旧窑址建起了以非遗生产性保护为主,集生产、观光体验于一体的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文化产业园。

在八义窑传统瓷窑烧制作坊内,老匠人张世太、张旭升经常为游客演示梅瓶的拉坯。八义窑红绿彩博物馆展示的精美现代陶瓷品和收藏的大量历史文物,每天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如今,产业园作为非遗传习所、学生体验区,已成为山西大中小学生实习实践基地。

据悉,在八义窑文旅产业发展的带动下,周边3个村依托彩瓷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并成为上党区颇具特色的文旅打卡地。长治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亚敏说,下一步,公司将结合古镇、古村的开发,延伸产业链条,带动乡村文旅产业大发展。

近年来,忻州市代县以建设家庭非遗工坊为突破口,以乡村工匠为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有生力量,依托非遗传承基地、培训基地,拓宽非遗从业者的谋生和传艺渠道,充分发挥了非遗在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

据介绍,代县雁门民居营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贵庭、省级非遗传承人杨美恩父子俩几十年培育技能工匠1100余人;刺绣工匠高凤兰深入各乡镇传授技艺,受教人员超3500人次;剪纸工匠张岩松创办代县雁剪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通过剪纸技能帮助300余名农村妇女致富……同时,代县还积极开展非遗“名工匠”进校园,引导鼓励工匠传承技能。

助推景区发展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国家级非遗大槐树祭祖习俗的传承场所。近年来,该景区将“非遗传承地深度游”模式与大槐树祭祖习俗、根祖文化、移民姓氏文化相结合,成功打造了“文化+旅游”全产业链运营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增长。

洪洞大槐树景区总经理王宏健介绍,景区一直致力于探索新时代下非遗与旅游的创新融合发展,已连续举办33届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并形成了每年清明、中元、寒衣三大祭祖节日举办祭祖大典的固定模式,成为非遗活化展演和创新发展成果的展示平台。如今,景区每年都吸引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槐树移民后裔共祭先祖,共话同根亲情。景区还引入了金鼓乐、八佾舞、洪洞道情等非遗项目,编排出10余场实景演艺为游客表演;设立民俗游览区,吸引毛姥姥刺绣、郝小翠剪纸、楼村胃灵散等地方非遗项目入驻;建设集文化展示、商品展销于一体的中华姓氏苑,打造了非遗消费新场景;建立“商业、研学、线上”三种消费模式,实现了对大槐树祭祖习俗的创造性转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开设的非遗研学课程已接待省内外中小学生10万余人次,实现了非遗传承与利用的良性循环。

王宏健说:“我们以非遗促进景区品质提升,以旅游促进非遗的保护传承,实现了非遗与旅游的真融合、深融合。”

近年来,晋城市皇城相府生态文化旅游区推进非遗进景区,实现了文旅深度融合、创新性发展。在景区藏兵洞前,国家级非遗“上党八音会”每日都会奏响,跑毛驴、跑旱船、担花篮等非遗民俗表演更是为游客营造了欢乐的氛围。国家级非遗阳城生铁冶铸技艺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皇城相府将御史府院落开辟成展览馆,通过场景化、故事化、具象化的讲解,让游客深入了解生铁冶铸。为了加大对国家级非遗“皇城村重阳习俗”的保护传承力度,景区连续举办8届九九重阳旅游文化节,推出相府登高、赏菊、品重阳花糕、千人八八宴、庙会等活动。

近年来,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不断探索非遗保护利用新路径,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基地建设基本要求》地方标准,推动非遗旅游体验基地规范化建设;鼓励各地创新业态模式,开发适应现代生活的非遗旅游产品,以实现非遗旅游体验和服务的迭代升级,进一步提升非遗保护传承和利用水平。

关键词:

责任编辑:sdnew003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